馮峰,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是面向未來藝術發展的學院,2018年由實驗藝術系、戲劇與影視藝術專業、攝影與數字藝術專業整合而成。其中,跨媒體藝術學院的前身——實驗藝術系成立于2011年,是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之后在國內第二個成立、并且在華南六省唯一以實驗藝術專業招生的系別。跨媒體藝術學院應時代的發展和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教學的成長而生,是藝術界和產業界交流溝通的高端教育平臺,秉持“立足當下、實驗創新,整合公共知識、運用前沿技術”的理念,以培養藝術領域“導演型”高水平藝術人才和文化創意人才為目標。
實驗藝術是跨媒體藝術學院的根,最初的7個專業老師就像一顆小樹苗逐漸長大分叉,所以目前學院的很多特點和行為方式也是在實驗藝術系這8年教學實踐形成的。馮峰表示,學院會繼續推進和實踐跨學科的教學探索,并嘗試做一些實驗空間,把教學現場當作一種劇場化的空間,把階段性的教學過程作為展覽的一部分,把實驗室教學和展覽合為一體。
《設計》:請您介紹下廣州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發展歷程。
馮峰:2004年廣州美院的設計學院委派我去組建基礎教學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實驗性的教學帶入了設計的基礎教學當中。中國在80年代末期開始引進現代設計教育。初期的設計基礎教學沿用了美術的基礎教學,包括素描、色彩,后來引進了三大構成。但是不能滿足關于設計的需求和復雜性,以及觀念的寬度,設計是有很強的跨學科性質的。因此我們就做了一套新的系統,從源頭去探討設計以及泛藝術專業需要怎樣的基礎教學來支撐。設計藝術的基礎問題就是關于“表達”的,因此我們把基礎教學設定在“表達”這個核心問題上。大家都說藝術創意很難去教,當他沒有想法的時候,我們不能給他一個想法,但如果他有想法想要表達,就涉及表達方式和語法問題,這個我們是可以探討的。
我們樹立了4大板塊的基礎教學。第一個是關于徒手繪,第二個是圖像表達,第3個是空間的形態和材料,第4個是媒體的表達。這四個部分構成了一張桌子的4條腿,而桌面就是表達。徒手繪部分的課程有兩個,一個是觀察記錄,一個是思維表達,很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圖像的表達包括了攝影、動態影像以及圖形圖案的規則。照相技術誕生100多年來,我們每個人捕捉圖像和閱讀圖像,處理圖像的概率要比手繪大很多。這前兩個部分都是關于視覺方面的思辨,第三個部分是關于空間形態和材料搭建,涉及觸覺,用手去處理材料和結構的基礎。前面三個都是非常有現場感的,第四個媒體的表達是要對媒體的邏輯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然后才能去表達和傳播。掌握了4個基礎之后,學生就像學會了生詞和語法,可以造句、寫短文了。從2004年到2009年我們出版過6本書,都是關于基礎教學的,也做過一個系統的展覽。這種梳理基礎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過程,讓我清晰了很多東西。
從二戰之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當代藝術成為國際的主流,在一些國際的當代藝術大展中,像威尼斯雙年展,我們幾乎看不到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和雕塑,都是基于新興的媒體或者觀念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也是從80年代開始,2000年之后開始在國內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廣州三年展,上海雙年展。中國的美術學院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陸陸續續有一些美術學院開始有這方面的教學。2010年我開始組建廣美的實驗藝術系,也是基于之前積累的系統和經驗。最初建系的時候有七八個老師,每個老師的專業背景都不一樣,一半是設計專業的,一半是藝術專業的。2018年學科再次整合,把實驗藝術系擴大,將實驗藝術、攝影、影視戲劇、數字媒體幾個專業整合到一起成立了跨媒體藝術學院。這是一個真正跨學科的學院,整個構建的過程,我們也做了詳細的架構和模型。不斷引進了不同學科的人才,比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目前學院有近40個專業老師,每個老師的專業背景都不一樣,也都非常年輕,他們構成了整個學院的學科結構。
廣美實驗藝術系畢業海報
這里展示的是一個19+1的故事,是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2018屆本科畢業作品展。創作的主題關于“成長”和“家庭”的故事。19代表著實驗藝術系19位在編學生,加上1位編外學生,四年來一直作為旁聽生參與實驗藝術系的課程及校園活動,成為這個班級不可缺少的一員。這20位同學們學習成長的故事,也是實驗藝術這個新興學科的成長故事。
《設計》:您在當代藝術、實驗設計、小說等多個領域進行藝術創作,這中間有哪些地方是共通的嗎?
馮峰:我的創作和工作是分不開的。最初是學傳統繪畫,后來又從事設計教學,又做當代藝術。我個人的藝術創作也比較龐雜,從觀念藝術到繪畫、裝置、雕塑、陶瓷、影像、攝影,還有小說。每一個作品都嘗試了不同的語言,柔和了很多關于設計的觀念和方法,這些都是20多年的基礎教學帶給我的。以前很多孤立的東西也開始變得相互關聯彼此開闊。
2015年我開始兼任深圳華美術館的執行館長。華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家設計美術館。我在做發展規劃的時候,給了它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實驗,一個是設計,我們始終關注跨學科的創新力量,做實驗性和探索性的研究,美術館有公共教育的功能,我們希望這種專業化的研究能被公眾接受,展覽的軸線圍繞著“衣食住行+未來”而展開,探討未來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整體來說,我的工作中有三個部分,第一我是一名職業教師,第二我是一個創作者,第三我從事美術館的工作。這三個部分像是從一棵樹干生長出來的三個枝杈,它們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影響,也相互滋養。這也是我對于藝術思考與實踐的三種不同表達和認知途徑。
《保持微笑》作品參加2017年日本中之條國際藝術雙年展廣美跨媒體藝術學院2019年畢業展覽海報
《設計》:廣州美院在跨媒體藝術方向上有哪些特色?
馮峰:首先是我們的師資團隊,近四十位融合了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老師。1/4是美術背景,1/4是設計領域,1/4是來自影視戲劇,1/4是跨學科的,比如哲學、人類學、社會學。這樣的師資構成,讓學校有了一個整體的發展方向。
此外,攝影合并到跨媒體藝術學院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是一個最古老的新媒體藝術類型,是從最初的靜態攝影,到動態攝影,到影像裝置,把人和表演加進去,就構成了一個劇場化的空間,這是一種非常綜合的藝術形式。在一年級,所有的學生都會合在一起上課,每個學科之間并不是隔絕的,而是互通的。這保證了跨媒體學院跨學科的特質。雖然只成立了兩年,但假以時日就會有一些清晰的特點和結果顯現出來。
實驗藝術是跨媒體藝術學院的根,最初的7個專業老師就像一顆小樹苗逐漸長大分叉,所以目前學院的很多特點和行為方式也是在實驗藝術系這8年教學實踐形成的。整個學院就像一棵樹,教學系統和師資結構就是我們的樹根和樹干,上面的果實就是每一位學生的臉,這可能是對跨媒體學院一種形象的想象。
廣美跨媒體藝術學院2019年畢業展覽海報
《設計》:從建系開始就為每個學生建立檔案,這樣持續下來有哪些意義?
馮峰:從實驗藝術系第一屆21位學生開始,我們就為每個學生創建視覺檔案,我們要為每一個學生拍攝一張照片和一段視頻,這就像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游戲,我們要拍攝一個3~5分鐘保持微笑的視頻。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保持微笑,就會有很多心理變化流露出來。這也是我的一個藝術理念,我希望在我們這里讀過書的學生,任何時候回來都可以找到他當年的樣子。我們目前在做一個網站,希望把每個學生的視覺檔案都放到網站上慢慢積累起來。
另外我們在做實驗藝術系的時候,每一場講座的海報左上角都會有一個數字,到現在左上角的數字已經到了200多。這樣從開始一直到延續到現在就會形成一種積累。
第1屆實驗藝術系的學生畢業的時候,我們在海報上放了21個學生的照片和名字,這形成了我們的一種傳統,每一屆的畢業海報都只有學生的臉。這也是實驗藝術系的基因和形象,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當海報上只呈現學生的時候,教學的理念和結構就隱退到后面。這種方式影響了學校的其它學院,也開始用學生的臉來做海報。
《設計》:對學院未來的發展有哪些規劃?
馮峰:我們會推進和實踐跨學科的教學探索,另外要嘗試做一些實驗空間。把實驗室教學和展覽合為一體。把教學空間劇場化,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學展做完以后才去展覽,而是把整個教學空間像實驗室一樣進行教學現場的展示,階段性地看成一個展覽。這也是基于工作和藝術創作的混合,生活和工作的混合,學科與教學、展覽、劇場的混合。以往的教學和美術館里的展覽是完全割裂的,在不同的時空中發生。我們也是在通過這樣的空間改造去做實踐和嘗試,把教學現場當作一種劇場化的空間,把階段性的教學過程作為展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