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的视频黄页-成人免费高清视频-成人免费福利片在线观看

科技與藝術融合下高等教育新啟示 ——以美國Parson 設計學院為例 NEW ENLIGHTE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DESIGN WITHIN THE FUS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0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趙勃洋

摘要:經過不斷地摸索和改進,同時對其他歐洲國家的辦學經驗加以學習借鑒,美國藝術設計教育逐步形成為一個完善且先進的教育體系,這得益于美國設計院校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運行機制等。

關鍵詞:科技與藝術 設計融合 帕森斯設計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108-02

Abstract: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also with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the American artistic design education gradually formed into a perfect and advanced education system, which would thanks to the flexible school-running mode of design colleges, a high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peration system.

Keywords:Technology and Art Design fusion  Parsons School

一、帕森斯學院概況及特點

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以下簡稱帕森斯)由藝術教育家弗蘭克·帕森斯創立于1896年,在1970正式與紐約的New School 合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全美最大的藝術設計類高校,同時也常年穩居全球藝術與設計學院前五名,其著名校友例如山本耀司、王大仁、吳繼剛、Marc Jacobs(LV)、Reed Krakoff(Coach)和Tom Ford(Gucci)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更是為其奠定了在全世界藝術設計高校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帕森斯現有五個與設計藝術相關的二級學院,本文所關注的是:藝術媒體及科技學院——專注現代媒體、交流方式以及體驗化設計,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同學們通過實習、研討以及校內項目,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前沿的、看似與藝術無關的科學技術,例如計算機編程、硬件構架等[1]。藝術媒體及科技學院貫徹并體現了帕森斯設計學院的核心價值觀:課程創新、協作方法、開拓技術與實驗的應用、挑戰現狀的愿望,強調學生的社會參與。

二、師資及專業建設

帕森斯與行業聯系十分緊密,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其畢業生的就業率上,更體現在其師資上:帕森斯現有127名包括行政部門在內的專職人員,專職教師主要負責基礎課程,例如設計史、創新概念等;而其兼職教師人數則高達1100多名,而這些教師全部來自于行業,根據科系、課程或學生的需要引入相關的專業技術,幫助學生完成其作品。帕森斯有近4200多名本科生以及300多名研究生,教師則有1200多名,這高達1∶4的師生比我認為是保證教學品質和成果的基礎條件。(見圖表1)除此之外,帕森斯還有一套教師評價網絡系統,所有教師都可將自己所做的與教學或科研相關的事情上傳至云端,這款軟件將會根據教師所上傳的文件自動記錄并保存成冊,學期結束后,每位老師的工作量、教學成果以及科研項目都將是一目了然的。

 屏幕快照 2018-03-20 上午10.27.22.png

作為帕森斯學院的教學特色之一,外聘兼職教師這種雙向融通的模式被眾多專家認為是使其在全球眾多設計院校中保持龍頭位置的重要因素[2]。這種模式是以學校為主導,以學生為服務對象,向各個領域內的頂尖公司聘用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將前沿技術和實訓項目一并帶入課堂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將廣泛接觸某一行業內的多家公司,有針對性地聘用最為適合的外聘教師,而外聘教師將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并挖掘學生各方面潛質,也可謂是尋求人才的一大捷徑。同時學校亦可作為一個專業平臺,使得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外聘教師們有機會深度接觸,同樣可以開展教師之間,甚至是外聘教師隸屬公司之間的合作項目(見圖表2)。

在課程設置上,帕森斯學院與一般藝術設計學院顯著的不同在于任何一個專業都沒有基礎軟件類課程,經專業負責人解答得知,帕森斯的教學理念更注重設計的構想及發展,本科學生前期的重點課程在于設計理念和藝術基礎的教授,后期老師鼓勵并輔助學生自主創作,至于應用軟件,學生則需要通過Lynda或Digital Tutor等網絡教學平臺去自學并實現(學生在課下自學的時間是課上的2-3倍)[4]。學生每學年需要修滿9-15個必修課學分,但若想合格則共需21個學分,也就意味著學生若想順利通過本學年考核,則需要在選修課修滿6-12個學分,技術類課程就可以作為選修課輔助學生完成項目,每門選修課每周都有一整天的時間循環授課4-5次,以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上課時間。

經了解,帕森斯學院的學生大部分有著截然不同的專業背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著藝術生的成長經歷,他們之所以能夠將之前的專業與藝術設計融合得恰到好處,是因為帕森斯的另一大教學特色:

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定位[4]。當學生的一個創意得到老師的認可后,老師將安排他去學習可以幫助其實現創意的科學技術。學生們在前期自己進行對創意的修改、編排、策劃,而后期實現則需要兼職教師有針對性的輔導:將有著相同需求的學生集合起來進行小班授課,對每個學生的項目都進行深入了解與追蹤,并最終輔助其完成硬件實體。這也體現了帕森斯對文化、藝術和科技融合的追求,他們看重的就是跨專業研究所帶來的專業創新以及顛覆性思維。

屏幕快照 2018-03-20 上午10.27.33.png

三、科技與藝術融合所帶來的啟示

帕森斯設計學院之行使我們開闊了視野,體會到了世界頂級設計學院高效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我們帶來了如下幾點

啟示:

(一)科技之于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設計與科學專業中看重的是學生兩方面的素養:創意設計和科技手段[5]。創意設計是眾多藝術設計學院的根本,這點毋庸置疑,但像帕森斯學院如此執迷于運用科技手段來豐富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段的,只有英國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了。此次工作營課程中聽到老師提到最多的詞就是“科技做工”,他認為創意設計固然是立足的根本,好比走路:有創意和想法相當于抬起腳,而通過科技手段在展示形式上不斷出新,并最終可以制作出硬件實體才表示抬起的腳落了地。工作營在短短12個課時內,就教授了同學們一套先進的硬件軟件結合的技術,展示出其在科技方面的熟悉和重視程度。

(二)學習藝術/設計的初衷

經了解,帕森斯學院有很多跨專業學習的同學,有人在從事與藝術設計毫不相關的職業后,又重新返回大學階段充電[6]。而帕森斯的招生標準中也有對學生學習藝術/設計初衷的考察,通過考察的學生將會得到教師的輔助與支持,從側面體現出帕森斯學院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三)專業上體現社會責任感

帕森斯學院的畢業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以改變社會、改變生活環境及質量為主要目的去進行自我的發展。

(四)選修課/課后自習軟件的教學模式

一般軟件應用類課程在帕森斯學院是不占用課時教授的,學生若有需要,則學院可提供付費賬號,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第三方網絡教學平臺上自學。而應用技術類的選修課同樣為有著相同需求的學生們提供了額外的學習機會。這可以優化課程設置,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

四、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若想在真正意義上將優秀的高等設計院校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學習吸收并為己所用,建立長時間定期的合作交流關系有有效保障。以下是筆者認為高效的合作方式:

(一)以帕森斯暑期短期課程培訓為合作突破口

在暑假期間,委派老師帶隊數名學生至帕森斯參加短期課程培訓:

1. 在對培訓的同時,我方可以對帕森斯學院的相關專業進行深度了解??v向:了解課程設置、教材運用、教學成果、學生就業等;橫向:了解企業外聘教師的教學模式及思維,分析帕森斯學院與行業緊密聯系的合作模式。

2. 與帕森斯學院課程管理委員會接洽商討課程認定事宜,基本原則為“對方擬定、我方調整”:對方依據帕森斯學院課程設計標準以及招生標準擬定出針對留學生的基礎課程構架,我方則根據我院具體師資情況進行調整,配合、滿足對方課程設計標準,從而獲得對方的認定資格。

(二)教師/課程互換

教師互換所帶進來的不僅僅是人,更是課程,因為請對方教師來肯定是要教授其擅長且專業的課程。這也就說明“教師互換”等同于“課程引進”,通過引進對方教師及課程,觀察此課程在我院的相關專業中是否合適,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反映如何,由此來對比找出我院課程設置中的問題。

帕森斯設計學院作為享譽國際的高等藝術類學府,值得我國藝術類高校學習的經驗和模式數不勝數,但我方仍需保持嚴謹、務實的學習態度,將他山之石拿來后仍需以我國教育基本國情為基礎,經過打磨、拋光、應用、反省,反復檢驗以確保其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柏萌、鄭曙旸.美國的藝術/設計基礎課程評述.裝飾.2008.(02):108-109

[2] 陳玲玲.以美國為例談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研究.2016.(07):130-131

[3] 張慧斌.美國設計教育對中國設計教育的啟示.美術教育研究.2011.(07):64-65

[4] 王文娟.藝術設計教學的創新發展模式研究.藝術教育.2016.(01):268-269

[5] 徐順智.淺析交互媒體設計中的科技與藝術的關系.新聞研究導刊.2015.(02):138-139

[6] 曹盛盛.解讀美國藝術教育環境背后的教育理念——訪美國三所藝術設計院校之心得.裝飾.2013.(08):70-71